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
更新时间:2025-11-18
点击次数:32
外泌体冻干粉制备指南
一、外泌体冻干粉基础认知
1.什么是外泌体冻干粉?
定义: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(直径30-150nm),携带蛋白质、RNA等活性物质,具有修复、抗炎、抗衰功能。冻干粉通过低温冷冻干燥技术保存外泌体活性,需与溶媒混合后使用。
2. 核心优势
(1)高效渗透:穿透皮肤屏障直达肌底,促进胶原蛋白再生。
(2)低免疫原性:来源于干细胞(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),安全性高。
(3)多功能性:适用于抗衰、修复、毛发再生等场景。
3.应用领域
(1) 医美与护肤:抗衰精华、术后修复、疤痕治疗。
(2)再生医学:毛发再生、神经损伤修复等。
(3) 新兴赛道:雾化式可吸入外泌体,开辟“呼吸抗衰"蓝海市场。
三、外泌体冻干粉的完整工艺流程
整个流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:冻干前准备、冷冻干燥过程、冻干后处理。
(一)冻干前准备(预处理)
1.1 外泌体样本预处理:
置换缓冲液/透析: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外泌体通常悬浮在PBS或细胞培养上清中,这些溶液中的盐分(如NaCl)在冷冻和干燥过程中会形成结晶和“液桥",产生巨大的机械应力和渗透压,导致外泌体膜破裂。必须将缓冲液置换为冻干保护剂溶液。
浓缩:确保冻干前样本有足够高的浓度,以获得理想的冻干粉复溶效果和得率。
1.2 冻干保护剂的添加与混合
(1)目的:在冷冻和干燥过程中保护外泌体结构,形成无定形的玻璃态,防止冰晶和溶质结晶的破坏。
(2)常用保护剂配方(需要客户优化):
基础糖类: 海藻糖(首先选择,玻璃化转变温度高,化学惰性)、蔗糖、甘露醇。浓度通常在5%-15%(w/v)。
蛋白类: 人血清白蛋白(HSA)或牛血清白蛋白(BSA),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,但需注意引入外源蛋白。
聚合物: 葡聚糖、聚乙烯吡咯烷酮(PVP)。
混合: 必须确保保护剂与外泌体悬液充分、温和地混匀,避免产生气泡和剪切力。
(二)冷冻干燥过程
2.1.分装
将混合好的样品分装到西林瓶或冻干瓶中。建议使用低蛋白吸附的冻干瓶,并控制装液厚度,通常不超过1-1.5cm,以保证干燥效率一致。
2.2 预冻
(1)目的:将样品全部冻结,形成有利于升华的冰晶结构。
(2)方法:
程序降温法(推荐): 使用冻干机的程序降温功能,以可控速率(例如-1℃/min)缓慢降温至至少-40℃~-50℃,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小时以上。这有助于形成大小均一的冰晶,减少对外泌体的损伤。
快速冻结法: 直接将样品放入超低温冰箱(-80℃)或液氮中。此法冰晶细小,但可能导致部分样品热应力。
(3) 关键:确保样品全部冻实。
2.3一次干燥(主干燥/升华干燥)
(1)原理:在真空下,使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。
(2)参数设置:
真空度:通常设置在10-100 Pa(0.1-1.0 mbar) 范围内。精确的真空度需要根据产品的共晶点温度来确定。
隔板温度:缓慢升温。起始温度可设为-40℃至-30℃,然后以非常缓慢的速率(如0.1℃/min)升高,最高不要超过0℃。升温过快会导致样品塌陷、融化或起泡。
(3)终点判断:一次干燥的终点非常重要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判断:
压力升高法(PRT):短暂关闭冻干箱和冷阱之间的阀门,观察箱内压力在特定时间(如30秒)内的上升速率。当速率低于某个阈值(如1-2 Pa/30s)时,表明绝大部分冰已升华完毕。
样品温度趋近于隔板温度。
2.4 二次干燥(解吸干燥)
(1)原理: 去除通过氢键等作用力吸附在物料上的结合水。
(2)参数设置:
隔板温度: 缓慢升至一个较高的温度,如 +20℃至+30℃。对于敏感的外泌体,建议从低温度开始摸索(如20℃)。
真空度:维持在一次干燥时的真空度或更低。
时间:通常需要4-10小时,具体时间取决于样品量和残留水分要求。
(三) 冻干后处理
1.充氮/惰性气体破空:干燥结束后,在出箱前向冻干箱内充入干燥、无菌的氮气或氩气,以替代空气。这一步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影响产品稳定性。
2.压塞与密封:如果使用西林瓶,在真空或氮气环境下进行压塞。然后迅速用铝盖密封。
3.储存:建议在-20℃或-80℃ 下避光长期储存。冻干粉在室温下短期稳定,但长期稳定性需验证。